武汉政府新闻网英文版的一些建议

作为长江中游一座重要的城市,武汉每天自然不缺少新闻的发生。那么武汉政府的新闻网英文版会如何选题呢?换句话说,通过发布什么样的新闻会吸引投资、促进发展、增加沟通、便利外国人在武汉的生活呢?

目前武汉网站的内容是否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呢?我们随机分析相关内容如下:

这里是5月2日发布新闻的截图:

选题为:广交会、双年展、货运航班、考古展览、货运航班、图片新闻

其中,广交会Wuhan high-tech products an international success story(http://english.wuhan.gov.cn/H_1/NWP/202305/t20230502_2194325.shtml),实际上是根据4月19日的新闻,链接在http://sw.wuhan.gov.cn/xwdt/mtbd/202304/t20230419_2188276.shtml

从时效性来说,相比中文,时间已经滞后两周了。这个稿子也同时发布在了http://english.wuhan.gov.cn/H_1/NWP/202304/t20230423_2190098.shtml不知道为什么发布了两次。

从写作方式来说,目前的英文就是中文的直接翻译。这种方式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考虑到武汉是重点。比如开头这句话

The 133rd China Import and Export Fair opened on April 15.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in the first three days the Wuhan trading group has received orders from Russia,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ustralia, the Republic of Korea, Brazil, Indi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worth USD 25.5 million. The Wuhan trading group’s size and scope as well as the number of exhibitors  at the fair have set new records.

更符合新闻的写作方式可以这样:Wuhan inked deals worth USD 25.5 million in three days after the 133rd China Import and Export Fair opened on April 15.

Exhibitors from the city received orders from Russia,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ustralia, the Republic of Korea, Brazil, Indi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从准确性来说,英文中写道Since its inception, it has received numerous orders from customers in countries such as Canada, Lebanon, Mongolia, and Saudi Arabia. 实际上中文只是说“多笔意向成交订单”,不是numerous,也不是订单,这里更多是letter of intent to purchase意向而已。

从政府角度来说,有点缺失。这个稿子提供的信息完全是企业方面的,政府部门的作用应该有哪怕是一句话。实际上,中文原文稿件中有这句话:武汉市将持续完善展会支持政策,做好企业全期参展服务。 这句话实际上就体现了政府的作用。当然,如果要更全面理解究竟是什么政策,那么最后这个时候再提供个相关链接,文章就更扎实了。

此外,这个稿子署名“Editor: Surnamed xiong”,surnamed?这也比较奇怪

从内容方面来说,武汉还引用了大量新华、人民网、中国日报的报道,很多时候都不写明来源。比如Appliance of science to tighten nations’ ,http://english.wuhan.gov.cn/H_1/NWP/202304/t20230407_2182618.shtml 实际来源是http://epaper.chinadaily.com.cn/a/202304/07/WS642f5db0a310777689887eff.html

这篇SF Airlines opens air cargo route linking Wuhan, Abu Dhabi,http://english.wuhan.gov.cn/H_1/NWP/202305/t20230502_2194320.shtml。实际来源是新华https://english.news.cn/20230427/f5ebc11eb9854e1cb6d9302bf2e7137a/c.html

再比如这篇Marathon economy regains growth momentum in China http://english.wuhan.gov.cn/H_1/NWP/202304/t20230421_2189697.shtml, 的来源说http://en.people.cn/n3/2023/0420/c90000-20008425.html,而中文来源则是http://paper.people.com.cn/zgcsb/html/2023-04/24/content_25977191.htm,《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04月24日   第 05 版)

武汉政府网采用这个稿子或许是因为提到了武汉马拉松参与者来源问题。

这篇英文稿中有这样一段话:

A report revealed that each marathon runner in China spent an average of more than 11,000 yuan ($1,600) on competition-related supplies such as training equipment, clothing and accessories, and nutrients in 2020; half of marathon runners in the country have traveled to competitions; 71 percent of the out-of-town runners try local delicacies and snacks; and 64 percent of them go sightseeing in the host cities.

2020年中国跑者平均每人花费超1.1万元,其中包含日常训练的装备、服饰、营养品等花销。在衍生旅游方面,50%的跑者有外地参赛的经历(过去一年平均花费为4598.84元)。外地参赛的跑者,71%会品尝当地美食、特色小吃,64%会在当地旅游观光。

但是实际上,《中国城市报》的中文并没有这个数据,那么它到底来自哪里?

经过搜索,发现数据可能来自https://www.bbtnews.com.cn/2023/0416/472785.shtml《北京商报》。但是如果是2020年的数据,则说明这个报告应该是至少是2021年发布的吧。是这样吗? 实际上不是,通过提到的数据(50%,71%,64%)很容易找到,报告的真正来源是

《2019年中国马拉松人群与消费洞察报告》,http://www.lanxiongsports.com/posts/view/id/19058.html,只不过这个数据是2019年,而不是2020年的。

OK,对这个报道概括一下。可能就是人民网编辑看到了《北京商报》的报道(这个报告也被光明网转发),而北京商报的记者不知道为何将原本是2019年的数据直接改为了2020年的数据。最终,这个被修改的数据被人民网采纳,然后又被武汉网转发。

总结一下:

首先是选题问题,太多的图片新闻、各种文化活动、自然景色等,估计是因为制作成本比较低。但是,通过这些新闻,实际上很难看到政府的作用。

其次, 引用其它媒体报道不规范。实际上中央英文媒体的写作一般是综合性质的,并不适合原封不动地转载过来,而且还不注明来源。实际上更适合放在Wuhan in the News,也就是媒体对武汉的关注这个角度。

再次,自身编译内容太多直译痕迹,主要是没有考虑受众。读者跑到政府网英文网上来看什么呢?很多的政府网站都有这个问题,只是直接把中文翻译一下。我猜测也是因为成本较低。

推荐:“相蓝欣教授:反思战狼文化,呼唤文明沟通”

中国一些媒体特别喜欢借鉴外国人的口吻为某事背书,为此不惜掘地三尺也要找到个海外赞同者,似乎就此感觉良好高人一等了一样。看吧,洋人也敬我三分。实际上,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你非常容易指导各种各样的声音,但是这些声音是否是主流值得商榷。Martin Jacques此人曾经在国内很火,被邀请出席一些论坛等。在下面这个采访中,相蓝欣提出了一些观点。

此文中文在

https://k.sina.com.cn/article_2662090253_9eac460d01900mhhy.html

此文英文翻译在

https://www.readingthechinadream.com/xiang-lanxin-on-wolf-warrior-diplomacy.html

中国官方误认为雅克的国际影响很大,实际上他只是一个写了一本畅销书的边缘化人物,在政界学界并无立锥之地。国内报刊公然称雅克为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恐怕他自己都不好意思。还有一位长期做日内瓦联合国同传译员的人士,最早抄袭雅克文明型理论,把中国的优势吹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然后用无人可以证明的列国游记加以佐证。这样一个在国外仅有高教体制不承认的学校(俗称野鸡学校)里兼职履历的人,居然也能成为国内名校的著名教授!

the Chinese official world mistook Martin Jacques for someone with a lot of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while in fact he’s just a marginal character who wrote a best-seller and has no home in the academic world.  When newspapers in China publicly called him a Cambridge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I think probably even Jacques himself was embarassed.  There’s another [Chinese] guy who for a long time was an interpreter for the United Nations in Geneva, and was the first to copy Jacques’s theory about civilization, which he used to praise China’s superiority to the skies, and tried to prove it with tales of foreign travels that no one could verify.  Such a person, whose resumé includes a part-time position in a foreign school not recognized by the higher-education system (called a “wild chicken school”), nonetheless became a famous professor in a well-known university in China!

分享四个有趣的提示语

广告词或者提示语如果能够与所处的环境很好结合起来,就会给人深刻的印象。

Image

第一个是在缆车上。游客坐在里面,很自然就看到林肯大学醒目的蓝底白字广告词。“Don’t just sit there”(别总坐那了)。再看小字是 Learn how you can grow your career at NZ’s leading land-based uni. www.lincoln.ac.nz (林肯大学是新西兰领先的专注土地领域的大学,登陆网站了解如何在这里发展你的职业生涯)。这里很好地把在缆车里“坐着”以及不能“坐着空想”联系起来。

Image

第二个是在一个厕所里。黑底白色是I didn’t mean to push all your buttons. I was just looking for mute!这里是在玩文字游戏。首先,冲马桶当然要按一下按钮 button。静音键Mute一般也是个按钮。其次,push someone’s buttons表示惹怒别人的意思。所以,这句俏皮话表示“我没在找茬就想着让你如何安静闭嘴”。 它出现在厕所里也比较有意思。

Image

第三个是在本地一个猫狗寄宿中心的接待室。我有几次旅游都是把狗留在了这里。这幅图上,一只狗在奋力蹬车,它的头上站着一只猫,这只猫一脸严肃看着前方,还要平衡好横杆上正在玩球和倒立的老鼠。这句广告词是The trick about life is to make it look easy,就是“生活的诀窍是让它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就是要平衡好各
种关切了,比如前进、朋友和敌人等。如果家里有猫有狗还要出远门,就会比较抓狂,而来到这里就能解决问题。

Image

第四个是在日照海边看到的提示语。中文“护林防火、人人有责”中的“责”是责任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要发挥作用。但这个英语”Fire protection, human liability” 用错了liability这个单词 导致出现了一种搞笑的效果。当用liability时,它表示的是累赘、麻烦、风险等。”human liability”通常指的是人类的行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比如,如果一名雇员的疏忽导致事故造成他人受伤,雇主可能要承担赔偿责任, liable。所以,如果只看英语,这句话意思结果成了“防止火灾,真是人类们的累赘啊。” 这样看也比较好玩。

正在“讲述中国故事”的人,我这里有一些建议

英文版不要做成中文版英译,应该明确英文网定位,是做成领导开会接待外宾大全呢?还是要介绍经济文化发展和旅游投资机会?栏目是一周还是一年更新两三次? 使用某个图片是否有版权?

我的职业一直都与英文媒体和国际传播有关,在过去四年里我因为工作关系几乎每天都要对国内数十个部委、省、市或者开发区的重点英文网站浏览一遍,阅读新闻更新并就内容、语言和潜在传播问题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目前这个工作暂告一段落,翻看这上百个文件,我想趁机总结一下这几年发现的主要问题,供正在“讲好中国故事的”的同行参考。以下是我报告的缩减版。

  1. 网站架构是否合理:英文版不要做成中文版英译,应该明确英文网定位,是做成领导开会接待外宾大全呢?还是要介绍经济文化发展和旅游投资机会?栏目是一周还是一年更新两三次? 使用某个图片是否有版权?
  2.  选题是否合适:某省级政府网站主要发布小地方甚至是社区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好人好事(扶起老人、归还失主物品等)、花花草草小狗小猫等无关紧要的新闻。一个省级英文网泛娱乐化现象严重,能讲好什么故事呢?某省某年的十大教育新闻排在首位的是官员在教师节前拜访老师。某直辖市留学生服务网隔三差五就报道外国学生了解中医,那么多大学生创业、国际文化交流、志愿者等精彩故事不写。某市新闻是几百万元资助了一个反腐剧已经盛大开演,这的确是很有特色的故事。
  3. 面对中文信息,要区分事实和观点、idea和ideology、publicity和propaganda的不同。有的英文直接翻译中文,说某个领导喜欢某项运动然后某地这个运动近年来发展很快。某个地区提出了一个口号,第二个月就说这个口号如何如何推动了发展。某通讯社说一些民工“幸福地”搬进了集装箱改建的房子,是搬进了,但是不要说幸福。某知名媒体新年献词中新闻图片说明说,“三轮车上,一对夫妻紧紧相依,他们的孩子在怀中熟睡,让冬日更温暖”。让冬日更温暖的难道不是衣服?不要把描述事实与做出联想和评论拧在一起。不要煽情, 不要心灵鸡汤,会把自己撑傻的。
  4.  做翻译与做国际传播两者之间差别巨大。比如某地被评为文化先进城市,只是简单翻译成了culturally advanced city。实际上这是一项全国性质的评比,有上百个指标,而且不是字面上的“文化先进,” 而更多是文化活动组织有力、内容丰富多彩堪称标杆的意思。某直辖市英文网站除了更新缓慢外(要闻区还是2016或者2017年的体育新闻)主要问题就是纯粹翻译,比如记者日前获悉如何如何(A few days ago, from the News Conference of。。。)。作为政府或者公司网站应该规范各类信息发布格式,如果是Press Release就不要叫做News Now,时间、地点等因素不能少。总体来说,有的栏目强调信息公开(格式严谨的公文),有的栏目介绍政府与市场、个人的博弈(多个stakeholders的新闻性质写作),有的是基本历史文化背景或者服务信息等。
  5.  语言承载着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必须提供适当背景才能促进跨文化传播。中国人听到“床前明月光”就会有思乡之情,但是英语受众可能没有这种共鸣,所以要去解释一下某某现象(鲤鱼跳龙门)、动物植物在中国文化中什么内涵外延。有一个英文稿子讲某知名主持人去主持一个地方文化活动,主要内容都是这个主持人的各种套话,但不去介绍这个地方的文化有多少年历史、特色以及带来多少旅游收入等等。 英文受众根本不会去在乎你请了某个国内主持人或者明星的, 因为这只是一种地方marketing。要是真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自信,那么重点还是应该回归文化本身,比如走西口、跳坡舞、秦腔等等不能只是音译出来,要详细解释。中国日报网承建的中国文化网上http://www.chinaculture.org英文版上有很多丰富的资料介绍,可供参考。
  6. 精彩的故事少不了细节和亮点
    比如一组英文图片说明说学生高温中锻炼,什么是高温?说农民收入增加不少,什么是“不少”,具体多少?说某个措施受到了“广泛好评”,到底多广泛?比如说某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只是用王师傅李师傅这种称呼而不写出全名。某地领导会见意大利一个足球俱乐部经理,稿子内容主要是领导照片,自始至终没写出这个经理的名字以及说了什么话, 这算什么故事呢。 中文新闻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含糊其辞,所以也难怪讲不好中国故事,故事本身就残缺不全不够真诚。
    一则中文新闻讲南方某市计划建设地标建筑,重点放在了建筑上。但是建筑只是载体,里面有扎实的新闻点,比如多少家服务机构集体入驻等。这本来是好事,但是英文稿子结果照着中文行文去单纯强调建楼了,偏离了重点。
    关于新闻配图,几个常见问题就是:很多网站编辑显然没有接受过任何图片编辑培训,用图粗糙甚至强制压缩图片等导致非常难看;慎用信息图,某市投资政策全部做成了图片信息图形式,敢问有哪个商业人士会去浪费时间通过看图了解政策?所以,很多的网站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种各样的非常基本的问题。

最后,写几点感想吧:

从事国际传播,首先就要跳出中文媒体(这几年质量滑坡更严重)的报道视角。要对自己习以为常的中文语言和思维方式(是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都保持一种警醒,在传播某个图片、文字或者视频形式的信息时预先从受众的角度做出一些预测,否则就会出现一些简单粗暴充满歧视色彩的内容。

不要去神话中国故事和中国角度,不要用中国和西方这样的思维方式描述这个世界,即便是西方也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并非只有英美。世界上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文化,不要带着一种炫耀或者巴结心态去交流,文明史再长和文化吸引力也不一样。不要凡事总是强调特色特色,搞得好像天下就自己格格不入一样。不要想着让受众去一下子接受自己的某种观念(特别是落后的、反科学的),第一步实际上是让受众意识到不同的合理性存在、而不是一定要接受你这个不同。应该去强调符合人性的、共性的、超越国界的基本价值理念,爱、尊重、平等和包容。

我感觉在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有两个问题可能特别要注意:对自己的故事是否了解(话语是否准确/是陈述事实还是在表达观点/是中性词汇还是隐藏歧视和偏执)、对别人是否尊重(尊重不是遵从、方法是否恰当、逻辑性是否强)。讲故事自然是为了有听众,盛气凌人地自说自话只能让人厌倦。当我们以“自己”和“别人”这个视角去阐述和解决问题时,更应该强调共性以及达成共识后再减少分歧。

那么有什么共识或者基本的框架指导这种努力吗?当然有,建议从业者看看这个联合国的文件 http://www.un.org/zh/universal-declaration-human-rights/ 

​为什么搅*棍和“黑底红唇”是错误

郭德纲有段相声里说自己坐在高峰和于谦中间,被老师批评为“郭德纲,你就是个搅屎的棍子。“这个文字游戏有点庸俗,但作为相声这种语言艺术用得很巧妙,哈哈一笑就行了。

郭德纲有段相声里说自己坐在高峰和于谦中间,被老师批评为“郭德纲,你就是个搅屎的棍子。“这个文字游戏有点庸俗,但作为相声这种语言艺术用得很巧妙,哈哈一笑就行了。

变换个场景,它义正辞严地出现在国字头中文电视新闻节目中,特别是很多家庭吃晚饭的时候,就不是庸俗而是无耻了。其它还有怨妇这种性别歧视用词令人目瞪口呆。不仅如此,主播居然还在另外一个平台上为这种用语自诩自豪,这更是无趣无知。

其它一个传播的小热点是新加坡推广电子付费的广告,一名华裔艺人分饰四个角色(如下图)就引起一些非议、道歉和解释。我倾向于觉得这有点小题大做了,虽然体现了个别种族的着装肤色特点,但我看不出明显歧视的意思。我们既要强调自己独特,又害怕对方渲染这种独特,这是很矛盾的。

Image

负责拍摄广告的公司发声明解释说,擅长人物塑造的Dennis Chew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客串四个角色,主要强调一点,也就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电子付费。”For that reason, Dennis Chew, well-known for his ability to portray multiple characters in a single production in a light-hearted way, was selected as the face of the campaign. He appears as characters from different walks of life in Singapore, bringing home the point that everyone can e-pay.”

与新加坡的扮褐脸(brownface)争议比较,更大更广更持久的还是反对扮黑脸(blackface)。在历史上,扮黑脸就是滑稽剧中白人故意把脸抹黑,作出夸张的表情模仿黑人。黑人民权运动兴起之后,扮黑脸成了种族歧视的代名词。中国熟悉的加拿大名人大山在年轻时就曾扮黑脸,但是他说自己真的是无心之作也没有丝毫歧视的意思。但是这个词因为随着社会发展有了新的含义,所以大山不得不为了“政治正确”以及为名所累而去道歉。与扮黑脸类似,有外国人用双手拉下眼皮形成slitty eyes(眯缝眼/丹凤眼)来嘲笑中国人(亚洲人),这些都有着历史背景。

伴随着“黑人生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运动,Blackforce一直有着巨大影响力,几个知名品牌比如Prada. Gucci和Katy Perry都因为涉嫌扮黑脸纷纷下线产品。

Prada撤掉的产品

Image

Gucci 撤掉的毛衣

Image

Katy Perry束之高阁的鞋

Image

发现没有,这些设计的共同点就是黑底红唇

再说个国内央媒的传播问题,在Twitter账户上发了个短视频,称赞两岁的小孩如何帮妈妈做饭,而且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得掌声。这种报道引起质疑,怎么会让两岁小孩做这么危险的操作,道德何在?又是哪些人为这种行为鼓掌呢?最近天气炎热,各地称赞战高温斗酷暑劳动者的新闻不断。不是生活所累谁会如此冒着生命危险,而且名义上都有高温补贴的,所以这就是个工作不要非让他们扛道德大旗。

Image

此外,很多地区开展了整治膀爷“陋习”的行动(比如济南),膀爷Beijing bikini的外媒新闻很多媒体报道了,基本上是持批评的态度。但是如何看待这则新闻呢?根据nydailynews网站报道,美国费城随着气温升高,费城老鹰球队的Jason Kelsey穿上了crop tops  (露脐上衣)。Twitter上有对中国熟悉的老外就说,乐意看到美国也在流行这种时尚。这到底是时尚,还是陋习?两则新闻比较起来读,会更有意思。

Image
Image

最后来一点,我认为是非常难等可贵的理性声音:

《南华早报》在一篇报道中引述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的学者说China should drop its nationalistic approach of focusing on “national industry” and “indigenous innovation” to manage the risk of a trade and technology decoupling with the United States。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过分强调自主创新,而要打造全球价值链。

再一想,为何觉得说点这种不同于主流的观点就是难能可贵呢?

这才是个大问题。

传播问题:从孩子的脏话狠话说起

孩子在小学开始学到一些脏话了,比如sucker(笨蛋)和stinky butt man(屁股臭烘烘的人)等。有时候跟他正儿八经讲点事,他用非常严重的词顶嘴

孩子在小学开始学到一些脏话了,比如sucker(笨蛋)和stinky butt man(屁股臭烘烘的人)等。有时候跟他正儿八经讲点事,他用非常严重的词顶嘴,比如get out of my life (从我的生活中消失)或者you will never never understand(你永远永远都不会明白的)。

孩子用这些词语实际上不明白这其含义,虽然他心里也知道不是好话,但是肯定无法达到成人认为的严重程度。遇到这类问题,直接批评用处不大。我觉得正确的做法是,问问孩子你知道你刚才这句话的意思吗?然后再告诉他尽量别用或者什么时候可以用。世界上肮脏的东西很多,没有必要非要塑造一个完美的世界。

我用这个亲身经历开头,更多是想总结一下最近看到的几则与大众传播有关的新闻,根本上来说都是文化差异、理解不同造成的问题。

首先是瑞典环保积极分子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为自己用put against the wall这个说法道歉。

她在一个演讲中说道:世界领导人仍试图逃避责任,我们要确保他们不这样做,我们要确保让他们面墙站立(put them against the wall),他们需要要尽职尽责保护我们的未来。(原文”World leaders are still trying to run away from their responsibilities, but we have to make sure they cannot do that,”  “We will make sure that we put them against the wall, and they will have to do their job to protect our futures.”

BBC指出,英语中put somebody against the wall“面墙而立”实际上含有开枪击毙某人的意思。格蕾塔解释说,她不当地使用了这个词是因为瑞典语中让某人面墙站立’att ställa någon mot väggen’  表示的是让某人承担责任(hold someone accountable)的意思,并没有行刑枪决的意思。她说自己当然是反对暴力的。

说者有心,听者有意。

但是因为理解偏差,造成了问题。

第二则新闻与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治疗身心失调有关。

印度BHU大学医学院的阿育吠陀系开设了6个月的课程Bhoot Vidya,都是面向本科生的,治疗那些声称被鬼怪附身的病人。BBC的报道标题是Bhoot Vidya: India university to teach doctors Ghost Studies,直译过来就是印度大学教医生“鬼学”。印度时报引述有关评论,批评BBC如此煽情地翻译Bhoot Vidya,使用Psychotherapy(心理疗法)更合适。

话题展开一点,今日印度上这则报道进一步解释了阿育吠陀对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基本的意思就是传统印医博大精深,对于精神类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对于今天的现代医学依然有启发意义等等。注意到没有,把“印”改为“中”实际上更是拥趸无数。

最近看一个视频,徐晓冬问中医是怎么回事的提问,谭秦东苦笑着回答说:“我是学西医的,我不评论中医”。这个回答当然包含一段血泪史,但是是非常专业、无奈的,要比早些年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那种强多了。

无奈是一种常态,专业就需要技能了。

第三个故事跟我现在看的关于约翰·列侬的书Being John Lennon有关。

书中(P148)讲到披头士在英国发行了歌曲Please Please Me后,EMI唱片制作人乔治·马丁希望美国分公司Capitol也发行。刚开始是遭到了拒绝的,因为美方认为这首歌是在描述男欢女爱,比如歌词please please me, like I please you.

这种反应让乔治·马丁等非常震惊,因为英国听众绝对不会有这种联想(no one in Britain had suggested for a moment that it might be about sex),而且这首歌很快就在英国登上排行榜第二的位子。

在半个世纪之后,乔治·马丁对本书作者还是肯定地说,从来没有想到过这首歌当时与性有关(not for a minute),但是披头士可能脑子里闪过这个念头(but I dare say it crossed the boys’ mind.)

这就是当时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区别。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也是一种传播问题。

回顾2019年,Twitter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来自某国的声音越来越多。

但是效果呢?我来分享卫报一篇评论中的这段话供参考吧。

Image

中文意思就是: 他们或许觉得用英语发帖可以改善全球误解,但是他们看上去要么脱离实际,要么就是喷子。

就写这些。

文章中涉及的几篇英文报道: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50799233?intlink_from_url=https://www.bbc.com/news/topics/cwmrxq94v1jt/greta-thunberg&link_location=live-reporting-story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india/bbc-sees-ghost-in-bhus-bhoot-vidya-gets-panned/articleshow/73013258.cms

https://www.indiatoday.in/india-today-insight/story/bhoot-vidya-a-ghost-science-1633586-2020-01-03

传播问题:建议慎用“国际友人”这个说法

中文中经常有“国际友人”、“外国友人”这个说法,直接翻译当然就是“international/foreign friends”。 但是作为对外传播我总觉得很奇怪。你什么时候听到美国人说英国人、日本人是international friends?

“外国友人”这个词到底如何来的?

我找到了一个中国问题专家2002年写的文章,题目是Review: The Political Meaning of Friendship: Reviewing the Life and Times of Two of China’s American Friends。翻译过来就是“友谊的政治意义:中国的两个美国朋友的往事。”

这个专家比较了这两个美国人各自的书。一个美国人是 Sidney Shapiro, 1947年到上海,后来娶了中国太太。另外一个美国人Sidney Rittenberg,1945年到昆明后来到延安,坐过牢以及中国媒体工作。他们的具体生活经历就不多说了。

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

中文中国际友人(international friends)是个政治意义浓厚的词汇,与外事系统有关。从延安到1949年、中苏关系破裂和改革开放等,这个词的含义都有变化。

简单来说,国际友人表示国外那些支持中国利益的有影响力或者有权有势的人,类似更高级称呼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old friends of the Chinese people)。这里所说的朋友或者友谊与个人关系亲密与否都没有关系。比如,1949年后,“国际友人”主要表示来自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建设新中国的人。再比如,友谊关在明朝时期叫镇南关,几经变化后在1965年援越背景下改为了友谊关,类似还有友谊宾馆和友谊商店等。

作者还提到另外一个问题,国外的友好城市关系叫sister-city relationships,对应的中文应该翻译为“姐妹城市”,但是中文很少这样用。为什么?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姐姐和妹妹不是平等的,因为妹妹要听姐姐的话(Sister relationships are implicity unequal because of the respect due to those who are older)。所以国内很多时候在描述姐妹城市这种关系时实际用的英语是friednship cities,总之还是与友谊、友好有关。但是如果作为对外传播,还是用sister-city/sister-state等比较好,否则老外很难理解。就像是有领导对一帮记者说“记者朋友们”, 这里的“朋友们”就多此一举,记者不是朋友。

作者简单说了几个与中国外交关系相关的描述:

“挤走”方针

squeezing out

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

Have exchanges with everyone, make friends with everyone.

利用外力为我宣传

making foreign strength serve China

结论:

媒体淡化对“外国友人”、“国际友人”这类描述的使用,不需要这种标签。

如果只是邀请外国人参与一些活动,更没有必要用外国友人如何如何。

如何判断是外国友人呢?只是在某个问题上观点一致,或者说两句爱听的话,这都不是朋友。